这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效果图。 新华社发(巴黎奥组委供图)
现代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将开幕式从体育场移至开放的城市空间。 那还是在举世闻名的塞纳河畔。 运动员们乘坐游船沿着巴黎最经典的水上观光路线,从奥斯特雷由东向西行驶。 从耶拿桥出发,沿着塞纳河由东向西航行6公里,最终到达耶拿桥。 沿途,运动员们将经过巴黎最经典的地标,包括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协和广场、大皇宫,以及终点线的埃菲尔铁塔。 可以说,巴黎市内“最好的地区”都包含在这条线路中。
然而,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关于这场盛大的户外“派对”的争议却从未停歇。 观众数量、安保措施、交通负荷等问题始终牵动着各方神经。
60万、50万还是40万?场内观众人数尚未确定
围绕开幕式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是观众数量。 按照组委会最初的设想,预计将有约60万名观众到现场观看,其中约10万名是已购买门票、可以坐在沿河、近岸和河边低处的观众。桥; 其余的大多数观众入场免费,但只能从距离河流稍远的高岸上观看。
自组委会公布这一观众人数以来,人们一直担心法国政府和组委会是否有能力组织如此大规模的集会。 毕竟去年巴黎欧冠决赛的混乱场面依然让人心惊胆战。 相比之下,奥运会开幕式参与的运动员和观众数量与足球比赛完全不同。
果然,今年2月,巴黎公共交通系统负责人佩克莱塞公开呼吁组委会“考虑减少开幕式观众人数”。 据他估计,以巴黎现有的公交车运载能力,现场观众人数不可能超过50万人。
随后,包括法新社在内的多家法国媒体也透露,根据法国警察部门的判断,开幕式的观众人数应控制在40万左右。 就在一周前,法国体育部长卡斯特拉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是否会减少观众人数时表示,各方正在“研究这个问题”。
5月23日,为保障巴黎奥运会“河畔”开幕式安全顺利举行,法国内政部、巴黎奥组委、巴黎市政府在巴黎明确各自安全责任。新华社记者 高晶 摄
5月23日,法国内政部、巴黎奥组委和巴黎市政府签署开幕式协议,明确各自安保责任。 观众人数仍然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法国内政部长达尔马宁给出了非常模糊的答案,称会有“数十万人”。
显然,现场观众的具体数量目前还很难确定。
大规模动员安全部队,警察部门取消假期
对于习惯了夏季度假的法国人来说,取消假期想必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但为了奥运会的安全欧冠决赛2024时间,法国政府这次不得不这么做。
开幕式上,将有约3.5万名安保人员负责现场秩序,法国政府甚至不排除出动军队来确保一切顺利进行。 7月26日至8月11日整个奥运会期间,各个比赛场馆平均每天都会部署3万名安保人员维护安保,高峰期这一数字达到4.5万人。
为了保证届时有足够的安全力量,法国政府决定取消警察部门明年夏天的假期。
2015年11月14日,法国巴黎北郊法兰西体育场,部分球迷赛后到草坪寻求庇护。 法国首都巴黎当地时间13日晚发生多起恐怖袭击事件。新华社/法新社
2015年11月13日,巴黎爆发连环恐怖袭击事件。 其中一个目标是正在举行法国和德国比赛的法兰西体育场。 针对明年奥运会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特别是无人机带来的新挑战,达马宁表示,法国政府正在谨慎对待欧冠决赛2024时间,并准备各种应对措施。
“我们已经在应对传统恐怖威胁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达尔马宁在2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但无人机确实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目前还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此外,达马宁还表示,巴黎将新增约400个摄像头,使全市摄像头数量达到4400个,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安全部门在奥运会期间防范和打击破坏活动的能力。
大规模的动员意味着更高的费用,尽管法国官员迄今没有透露开幕式的安保工作将花费多少费用。 不过,根据公布的数据,整届奥运会的安保预算总计达2亿欧元。 面对不断升级更新的安全计划,这笔预算能否用得上也令人担忧。
2021年1月27日,警察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附近的特罗卡德罗广场巡逻。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法国人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
巴黎上一次举办奥运会是在遥远的1924年。整整一个世纪后,奥运会又回到了这座浪漫的城市。 法国人从筹备之初就以天马行空的策划震惊了世界。
“就像一百年前,当法国主办奥运会时,我们一定是怀着雄心壮志做到的。” 巴黎奥组委主席埃斯坦格特说道。
“所有这些因素使得我们举办这样的开幕式非常具有挑战性。但我想再次重申欧冠决赛2024时间,这是法国历史上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最大机会。这将是一场华丽的盛会。我们的责任就是创造这个梦想并向世界展示这个国家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这位前奥运会皮划艇冠军补充道。
尽管面临诸多争议,法国政府和巴黎奥组委至今仍非常坚持。 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各方会对具体细节进行无数的修改和改变,但在塞纳河上举办开幕式似乎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2024年7月26日晚上8点24分,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将拉开帷幕。 法国将如何呈现这场史无前例的开幕式? 未来,全世界观众将如何记住这场开幕式? 让我们拭目以待。